舊時"陽澄湖,陽澄湖村八景"
“海虞之南姑蘇東,陽城湖水清浮空。”據(jù)《元和唯亭志》載:“陽城湖,在鎮(zhèn)北,去鎮(zhèn)三里,東通巴城湖,東北通施澤湖,東流入新陽縣(今昆山縣)界,西北近相城,南出婁江,北近常熟昆城湖。湖廣七十里,在鎮(zhèn)北者為東湖,余為中湖、西湖。”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鎮(zhèn)北抱陽澄湖,是園區(qū)的一張“綠色名片”。在這張“名片”上,有明代蘇州狀元、首輔申時行題寫的“陽澄八景”。從現(xiàn)有關(guān)史籍資料來看,這“八景”在今天的唯亭陽澄湖中,都可以找到其蹤跡。
一、蓮池避暑
“火日當(dāng)天金欲流,橫塘十里足夷猶。無邊水澤神仙境,別是乾坤鸚鵡洲。夾岸蓮花紅艷滿,兩行楊柳綠陰稠。最憐歸棹菱歌起,冉冉香風(fēng)送客舟”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之一的“蓮池避暑”的景點(diǎn)。
蓮池,即蓮池湖,位于唯亭陽澄湖村的中村前面,以植荷栽蓮而得名。湖東北岸有一蓮池庵,始建無考,《元和唯亭志》只是記:“乾隆九年(1744)里人孫九吉、俞子厚倡捐重建三官殿,城隍行宮。”湖方圓近十里,四周都有河港與陽澄湖的東湖、西湖、中湖相通。湖中有一個方圓數(shù)十米的小島(陽澄村人稱之為“占漁墩”),島邊蘆葦叢叢,島上綠樹吐翠。島前東南還有占地六、七畝地的“小低田灘”。舊時,蓮池湖岸邊都夾植荷柳,湖東、南、西三邊田疇平整,阡陌交錯;沿湖北岸,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從南岸唯亭進(jìn)陽澄湖泛舟入港,舟行狹江間,正愁無路,卻又豁然開朗,泱泱然水天一色,“萬井炊煙從樹出,半湖山影逐帆來”,讓人有身入桃花源之感。據(jù)《元和唯亭志》記載,蓮池湖“夏日避暑湖中,翠蓋紅妝與碧波相掩映,蕩舟柳陰下,領(lǐng)略清景殊有出塵之致”,“春秋佳日蕩槳湖濱,波濤不興,水天一色,澤國勝景也。”舊時夏日,每當(dāng)夕陽西下,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或信步湖畔,或蕩舟湖面,伴著欸乃舒緩的櫓聲,“一句詩成已浪傳”,暑意盡消,如入仙境一般。夜深了,才“冉冉香風(fēng)送客舟”。
今天,陽澄三村雖已動遷,而蓮池湖仍然風(fēng)光旖旎,獨(dú)得陽澄湖自然景色之靈氣,園區(qū)正在把它改建成一個風(fēng)景秀麗的公園,植蓮種柳,成為園區(qū)陽澄湖旅游度假區(qū)的一個絕佳景點(diǎn)。
可以參考蓮池湖公園的文章http://www.0bgqxx.cn
二、慈云曉霽
“禪林雨過曙光微,鐘磬寥寥度竹扉。波面魚沖新漲上,湖心鳥傍濕云飛。青添細(xì)草迷行徑,綠遍垂楊拂釣磯。最是隔汀凝望處,煙花紅艷日初晞”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中的“慈云曉霽”一景。
慈云,即慈云庵,它就在蓮池湖的東北岸邊,旁有蓮池庵。據(jù)《元和唯亭志》載:“慈云庵,在下二十一都陽城,元至元間,僧景嵩建。明申時行題《陽城八景•慈云曉霽》即此。”古時的慈云庵內(nèi)庵祠梵堂,連遍相望。薄煙籠院,寂靜無比。臺階青苔茵茵,四周竹樹相映。夜半鐘聲響起,更顯禪意深深。因?yàn)樗驮谏彸睾,借其一半的湖景。古庵特別是在雨后、雪后的景色與蓮池湖景相映成趣,而成“慈云曉霽”一景!对臀ㄍぶ尽纷珜懻呱蛟宀捎“連天雪舞蘆花白,隔浦星明漁火紅”句詠之。
建國后,慈云庵和蓮池庵都一度改作村辦公用地,后又改作陽澄小學(xué)、中學(xué),記得其西屋邊還有一座連通陽澄中村和東村的環(huán)洞古石拱橋,橋前就是蓮池湖,這座橋也是陽澄村上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橋。
三、孫墓斜陽
“千家隔水暮聲稠,野色微茫螟色浮。歸鳥向風(fēng)棲古樹,殘?zhí)J飛雪到荒邱。山銜落日孤村晚,天接寒流九月秋。何處漁郎弄橫笛,一時楊柳滿汀洲。”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中的“孫墓斜陽”一景。
孫墓,即原唯亭的陽澄西村,因吳土方言“西”與“死”音近,故在六十年代初改名為“永久村”!对臀ㄍぶ尽份d:“孫墓,明申時行題《陽城八景》之一。”“孫墓”這個古村名,據(jù)村老相傳說,大約在元明時期,村上有一孫姓大家貴族墓葬地,墓地規(guī)模頗大,村因該墓而得名。村上有明嘉靖三年(1524)建,由明天啟二年(1622)蘇州狀元位至東閣大學(xué)士(副宰相)、書法家文震孟題記的阜安寺和阜安橋,南有明隱士高守耕祠、白云庵、孫墓橋等古橋古寺。孫墓村古時坐落在陽澄湖中的陽澄村西首,三面環(huán)湖,村邊湖岸遍植楊柳,風(fēng)景秀麗,“陽澄八景”中有四景都在該村。“孫墓斜陽”一景寫的就是落日西斜陽澄湖邊孫墓村傍晚的景色,在“漁艇移篷日已斜”的時候,“野色微茫螟色浮”的孫墓村上,人們可以看到:“千家”的“暮聲”,“漁郎”的“弄笛”,“歸鳥”的“棲樹”,“荒邱”上的“殘?zhí)J飛雪”和“滿汀洲”的依依“楊柳”,一幅陽澄湖畔的“斜陽晚村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令人贊美。清代詩人顧畇在《陽澄湖畔晚步》一詩里的“漁趁晚潮橫野艇,鳥投深樹帶墟煙”的詩句,也寫到了這一景色。
如今,為開發(fā)陽澄湖旅游資源,永久村(孫墓)村民已動遷,村前的陽澄湖灘已新建了“水天佛國”重元寺,成為陽澄湖畔一旅游景點(diǎn)吸引著八方來客。
四、斷橋落雁
“斷橋寂寂人少過,一片寒蘆夕照多。連雁下行群不亂,停舟相看意如何。涼風(fēng)漸漸聲飛浦,晴雪暉暉影浸波。漢使蕭關(guān)猶未返,虞人切莫更張羅。”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中的“斷橋落雁”一景。
斷橋,即今陽澄西村永久村(古稱“孫墓”)中的孫墓橋。據(jù)《元和唯亭志》記載:“孫墓橋,在孫墓村。明崇禎末,里人馬坤岡捐建。上下俱有環(huán)洞,高大堅(jiān)固。迄今仍完好如故,里中有‘孫墓敗落橋爭氣’之謠。”此橋在村孫墓葬地東南頭祠前的孫墓江和加涇江兩江的交匯處,橋下兩江水清流急。這座古石橋其高度、寬度和跨度在村里堪稱第一。捐建者馬坤岡據(jù)村老說他是個巨富,村里流傳有他的許多傳說,《元和唯亭志》“雜記”里,也有說到他的一段文字,說他“幼為牧童,自命他日必富”,長大后,一次意外的“養(yǎng)豬”使他“頓成巨富”,富后“驕淫自滿”,后一起“火災(zāi)”,“遂至家落”,應(yīng)了古諺“淫人富,謂之殃”。
“野鳧拍水故飛飛,湖上霜螯佐饌肥。”陽澄湖中的水上飛禽確是獨(dú)有一景,“極目湖光回望賒,人游雁騖侶魚蝦。”“鷺鷗間侶伴,蓑笠舊生涯。”“欲識漁人樂,煙波鷗鷺同。”這些詩句都是和此景中的“連雁下行群不亂”相關(guān)的。
道光年間的孫墓橋雖然很“爭氣”,可是到了七十年代,由于農(nóng)田的改造,開河填江,孫墓橋被拆除了,這在今天想來是有點(diǎn)可惜的。
五、鷲峰煙雨
“荒煙幕歷雨濛濛,佛殿無人草色濃。獨(dú)鳥高飛天漠漠,群歐亂浴水溶溶。望迷遠(yuǎn)暲嵐光暝,深鎖平林樹影重。步遍回廊轉(zhuǎn)幽寂,老僧飯罷又鳴鐘。”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之一的“鷲峰煙雨”一景。
鷲峰,指的是陽澄湖邊虞山、硯山之峰。此景說的也是在陽澄島上的陽澄西村(孫墓村)上,在煙雨朦朧之中向西北眺望,看到虞山青黛色的遠(yuǎn)影和硯山之頂?shù)木吧?ldquo;孫墓斜陽”一景中的“山銜落日孤村晚”句中的“山”即“鷲峰”。“漁艇朝朝鼓棹行,北顧虞山峰縹縹渺”。“岸白流魚沫,天青出硯山”。“山帶寒煙落日斜”。這些古人吟詠陽澄湖的詩句中,都寫到了湖邊的山峰(鷲峰)。“薄暮及東泛,眼豁連胸臆。凈碧不可睡,百里借秋拭。遠(yuǎn)樹水光上,出沒似空植。疏處方森然,山黛一痕色。夕陽掩半面,云浪為風(fēng)勒。”這是明人大畫家沈周的《晚歸陽城湖漫興》詩,這里的“遠(yuǎn)樹水光上,出沒似空植。疏處方森然,山黛一痕色。”寫的就是作者在陽澄湖中看到遠(yuǎn)處“鷲峰”(山)的景色。
“鷲峰煙雨”這景主要寫的還是在煙雨朦朧中,孫墓村的古寺院里看到的景色。前面寫到孫墓村里的古寺、庵較多,詩里寫到的“佛殿”應(yīng)為在陽澄湖邊孫墓村淀涇的由明代蘇州狀元文震孟題記的阜安寺,側(cè)有阜安橋,出口通陽澄湖。據(jù)村老回憶,這寺規(guī)模較大,占地有近百畝,以后逐漸被毀,至今只能依稀看到一些明顯不同于周圍農(nóng)田的地基土墩。詩中的“佛殿”、“回廊”、“老僧”、“鳴鐘”寫的都是煙雨時寺院中的景況。
六、淀渚漁燈
“釣絲初卷暮云收,點(diǎn)點(diǎn)漁燈起渡頭。夜靜光凝沙島月,風(fēng)來影亂荻花秋。珠星歷歷波間動,憐火微微草際浮。望到中流明滅處,淡煙疏樹隔汀洲。”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中“淀渚漁燈”一景。
淀渚,在孫墓村東南的陽澄湖灘,即現(xiàn)在的重元寺和陽澄農(nóng)莊前的東南湖灘,從陽澄大壩(陽澄路)往北進(jìn)陽澄島的西堍。這個地方也就是古代“唯亭八景”中的“陽城漁艇”的景點(diǎn)地,那里由于是淺湖泊,湖中又有小塊的綠洲,古時陽澄湖中的漁船,一般都停棲在那里,休憩、曬網(wǎng)、餐飲。岸邊,風(fēng)平浪靜,蘆荻叢叢;岸后,田地平疇,阡陌交錯;村莊,炊煙裊裊,湖田農(nóng)唱,是陽澄湖中難得的一景。“極目湖光回望賒,人游雁鶩侶魚蝦。晴云曬網(wǎng)垂楊岸,煙雨披蓑碧浪沙。點(diǎn)點(diǎn)輕帆來復(fù)往,田田漁火近不遐。泛舟試問桑麻熟,一派風(fēng)光勝若耶。”這是清代編修《蘇州府志》、《吳縣志》等史志的唯亭文人歸圣脈,吟詠“唯亭八景”中的《陽城漁艇》詩。除此,還有如“船作人家浪作田”,“漁火分明濺水花”,“傍岸住漁家,門前艇子斜”等等,這些古人吟詠陽澄湖“漁燈”的景色,都是極妙的詩句。
七 澄灣夜月
“月色波聲水國秋,一洲秋水抱灣流。冰輪倒映輕羅白,碎錦寒涵寶鏡浮。煙帶螢光依古岸,云連樹影渡中洲。更深莫訝渾忘寐,清景誰能幾度游。 ”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中的“澄灣夜月”一景。
澄灣,即在今陽澄東村前東南處的一水彎曲流的地方,古稱“大方灣”,后人稱這地方叫澄灣塘。此景主要是描寫了古時人們在陽澄湖澄灣這個地方,夜觀月色的景況,詩中寫到了月亮(“冰輪”、“寶鏡”)的美,也繪出了月夜陽澄湖灣處的月色、波聲、秋水、煙云、螢光、樹影等動態(tài)的情景,可謂是美輪美奐。
陽澄湖月夜的美景,這在古代詩人的詩篇中,還可以找到很多,如“月影正朦朧,片帆迎細(xì)雨。”“疏星隨水動,新月傍江明。”“蘆花深處月輪明”等等。
如今,澄灣這塊風(fēng)水寶地已經(jīng)開發(fā),湖畔建有五星級大酒店等高檔建筑,成為陽澄湖旅游區(qū)的一個集旅游、度假、會議、餐飲、住宿、休閑的好去處。
八 界溪晚渡
“晚來片雨漲湖濱,夕照微明煙滿津。欲渡清流有歸客,卻依綠柳喚漁人。數(shù)聲棲鳥雙林晚,幾樹繁花兩岸香。笑語滿船回浦去,微微淡淡水粼粼。”這是古時“陽澄八景”中的“界溪晚渡”一景。
界溪,在唯亭陽澄湖的東南岸邊,是陽澄東湖與昆山的隔界處,往東就是昆山的正儀鎮(zhèn)。這條溪也叫界浦河,南通婁江,北通陽澄湖,河上有一橋叫界浦橋,據(jù)《元和唯亭志》載:“界浦橋,在界牌(即古代昆山縣和元和縣相隔之碑牌)左。東堍屬新陽(昆山古時也叫新陽縣)。明萬歷十四年(1584)里人支守禮建,知縣祝耀祖記。自陸市浦橋(屬今浦田村)至此,俱在鎮(zhèn)東官塘。”陽澄東湖南岸的界溪,因處兩縣之交界處,故在古代那里設(shè)為渡口。我們知道在古代人們的出行一般都是“以舟代步”,何況那時的陽澄三村(東村、中村、西村)是在陽澄湖中的孤島上,村民要到鎮(zhèn)上或其他地方,非船不可,記得,七十年代的時候,進(jìn)出陽澄,都是乘船的?梢,界溪這個渡口在古代一定是比較繁忙和小有名氣的渡口。
“界溪晚渡”這景主要是描繪了陽澄湖界溪津口傍晚的美麗景色,片雨夕陽下的渡口,湖中清流潺潺,湖岸柳綠花香,空中棲鳥雙飛。在這美景如畫的渡口,你看,歸客正依傍在綠絲條條的柳樹下,呼喚著擺渡的漁人,上船后,一路“笑語滿船”,高高興興“回浦去”。
“飄然鼓枻出煙潯,萬派瀠洄淺間深。柳條映碧搖芬岸,桂餌流香散郁襟。”這是清人尤崧鎮(zhèn)在陽澄湖泛舟時寫的一首詩,詩中之景和界溪津口的景色很有些相同。“漁艇朝朝鼓棹行”,“點(diǎn)點(diǎn)輕帆來往復(fù)”,古時陽澄湖的“界溪晚渡”,實(shí)在是難得的“一景”,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
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0bgqxx.cn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