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陽澄湖的歷史?"陽城湖"
蘇州陽澄湖的歷史
陽澄湖度假區(qū)區(qū)域原屬于沺涇,沺涇地處蘇州市中心的陽澄湖中,它由兩個小島——沺涇主島(現美人腿)和蓮花島所組成。島體似人腿形自東北向西南伸入湖中,天然地把陽澄湖分成東、中、西三個湖面。沺涇,三面環(huán)水、空氣新鮮、視野寬闊、氣候宜人。1962年秋,時任沺涇公社黨委書記的潘震所作的《陽澄湖上》一詩中較為確切地表述了沺涇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它的綽約風姿:“昆山西去虎丘東,百里陽澄氣勢雄。雙渚分開三片水,群帆劃破滿湖風。漫天濃霧棉花熟,飛波涌日舞游龍。”過去,沺涇窮鄉(xiāng)辟鎮(zhèn),鮮為人知。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外人才有所耳聞。究其歷史淵源,沺涇地區(qū)自有人類活動至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自陽澄湖形成至今亦歷850余年。在其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清澄的陽澄湖水所蘊育的豐富方物資源,古代曾呈現的諸多人文景觀、人民在舊社會里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以及他們代代相傳而又不斷豐富的醇樸的水鄉(xiāng)風情,雖不能與名城巨鎮(zhèn)并論,但也有它獨特的古風神韻。
當初的沺涇,如今的陽澄湖生態(tài)休閑旅游度假區(qū)在諸多方面還是一塊處女地。正如《孟子·梁惠王》一書中所說:“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璞韻幾許,尚待開琢。
澤國變遷
·湮沒了的沼澤地上的古村落
馬路嘴一帶的古村落 |
草鞋山遺址 |
由此可見,它是沺涇這一帶沼澤洼地上的古村落密集區(qū)。也足以證明,在陽澄湖形成之前,沺涇境域內的古居民村落己有了相當的規(guī)模。在陽澄湖形成過程中被湮沒了。
·陽澄湖與沺涇島
陽澄湖與沺涇島猶如大自然的一對孿生兒女,同時出于世。
沺涇島與陽澄湖同出于世 |
沺涇島沺涇,古稱澱(淀)涇。陽城沉沒時,湖床受力而沉淀,湖中方
現出兩條半島,古人據此成因而名之為淀涇。“沺”字最早出在東晉文學家郭璞的《江賦》中,有“溟漭渺沔、汗汗沺沺”之句。“沺”,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文選注》中解釋為“皆廣大無際之貌”。淀涇島體狹長,三面環(huán)水,居地瞻觀,水勢盛
大無際,故后人又改其名為沺涇。沺涇,得名于明末,建鎮(zhèn)于清初。
在吳縣有二個鎮(zhèn)的鎮(zhèn)名頗為特別,一是沺涇,二是甪直;因甪直是江南名鎮(zhèn),故“甪”字向被各類字典所收入,其解釋只有用在江蘇的甪直和浙江的甪里堰這兩個地名上;而“沺”字則因其地處偏僻,鮮為人知而僅在《康熙字典》與《詞!分胁拍苷业?梢姡敃r題此名者心非一般文人,究屬何人所題,尚待考證。
附:隸屬簡述
據文字記載,這片沼澤洼地約在公元前11世紀方有確切的所屬行政機關。商代古公亶[音膽]父的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奔江南,建立勾吳;時屬勾吳領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為吳、越、楚、秦等國的領地。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以吳國故都設立吳縣后,此土始屬吳縣。后歷漢、晉、南北朝、隋、唐各代,雖吳縣多次改名而隸屬未變。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劃入長洲縣治;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4),屬長洲縣吳宮、益地、依仁3鄉(xiāng)分治;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分屬長洲縣的益地鄉(xiāng)、依仁鄉(xiāng)和元和縣的吳宮鄉(xiāng)管轄;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公元1912)始置沺涇鄉(xiāng)。先后屬沺涇鄉(xiāng)、湘城市,沺潀區(qū)、湘城區(qū),唯亭區(qū)、湘城區(qū),湘城鄉(xiāng),陽城區(qū)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隸屬未變;1950年3月分為沺涇、陽澄、消涇3鄉(xiāng)。1956年3月沺涇、陽澄兩鄉(xiāng)合并為沺涇鄉(xiāng),1957年3月消涇并入沺涇鄉(xiāng),隸屬吳縣。1992年11月改名為陽澄湖鄉(xiāng),1994年改建為陽澄湖鎮(zhèn)。1995年7月隸屬吳縣市。2001年2月,吳縣市撤銷,陽澄湖鎮(zhèn)隸屬于蘇州市相城區(qū)。2004年8月,湘城鎮(zhèn)并入陽澄湖鎮(zhèn),原陽澄湖鎮(zhèn)改稱沺涇管理區(qū),隸屬不變。
古韻覓跡
·寺院
皇羅禪院 在沺涇堰浜村楊家浜。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創(chuàng)自西域僧人德勝,時名積善庵。庵成后,置義田以養(yǎng)僧眾。后元兵內侵,土地荒夷,眾僧散去,庵廢。
明神宗三十八年(公元1610),寺僧心光重修積善庵。心光圓寂后,堯峰開山師湛川之徒醒泉以重振積善庵為已任,極力募資修葺,使廊廡煥然一新,像貌鐘鼓端嚴。醒泉率徒持戒修行,復置義田,四處講經,使四方人士無不肅心瞻禮。庵再度興盛。
皇羅禪院 |
解放初寺院僅剩局部,村里用以開辦民校。1954年村建禮堂,所剩廟屋被悉數拆除,皇羅庵成為廢墟。1995年,楓橋人戈金男(法名隆學法師)募款200多萬元,在蘇州市佛教協(xié)會和陽澄湖鎮(zhèn)政府的支持下,在原處重建寺院,并更名為皇羅禪院。隆學法師圓寂后,由凈慧法師(湖南人,俗名秦孝方)主持廟事。禪院內有妙法橋、放生池、東西聯通長廊、天皇殿、觀音殿、西方三圣殿、往生堂、功德塔、伽藍亭、座關室、念佛堂、用齋廳以及眾僧、香客宿舍。殿內供奉如來、彌陀、觀音、地藏王、善財、龍女、關帝等眾多神像。1995年后,四季進香瞻奉者、隨緣捐資者、行善放生者不斷;每在諸佛圣誕之日或遇俗家佛事,寺院內香煙繚繞,鐘鼓齊嗚,眾僧念佛誦經,香客絡繹不絕。千年古剎,再現盛景。
附記:寺中原有:明崇禎十七年立,徐汧撰文的《積善庵義田記》碑;清光緒十七年立的《放生官河》碑;民國4年立,吳其昌撰文的《積善庵布告并修廟報名記》碑。
白祠廟 在百溇村,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是為祀唐白居易而建,時稱宛在堂。300余年后,村里人高遷捐資重建。之后又有清李藹堂修建。時有廟屋前后二進10間,東西廂房各2間,南面沿港有照水墻。堂前有一古柏,粗如斗口。后殿正中供白祠真人(尊神)塑像,兩邊有皂棣各五尊。后又供田公、田婆塑像,因廟在村西,故又稱西土地堂。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四月曾立《立廟封文》碑,碑現仍在,上有“加封十級”等字樣,但絕大部分文字已不能辨認。廟于1961年拆毀。20世紀90年代后期,民間集資在原址東北建平房3間,中供土地爺及諸神塑像。每月初一、月半進香者眾多,春季還舉辦廟會。
附記:此廟始建時名為宛在堂。有明崇禎丙子年(公元1636)立,明陳姓文人撰文的《宛在堂記》碑。
阜安寺 在沺涇街阜安橋南堍東側,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原有廟屋二進12間,其中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為85.6平方米。寺中供奉忠孝王周蓉(民間稱周太太)、如來、觀音、關帝、火神等塑像。解放初此寺大部分已毀,僅余部分,1959年后為沺涇日夜商店。1984年后改作居民住宅,現此處僅留廢舊空房。
附:清同治年間李靄堂曾在寺內為其部下張應選、王安國立“炳節(jié)雙忠”碑,并捐資修繕。張應選、王安國,官銜千總,兩人均于同治二年(公元1863)四月二十九日在陽澄湖中與太平軍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
圓通庵 在小溇村大溇,始建于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時占地10余畝,有廟房30余間。庵內主供楊戩神像,民間稱其為楊太太,又稱此庵為洋三太廟。庵中每年農歷六月廿六楊太太生日,舉行廟會,時間3天。廟會上有舞獅子、打蓮廂、挑花擔、搖蕩湖船、唱戲、宣卷等活動;觀瞻者眾多,且涉及地域很廣。
圓通庵(楊山太廟) |
解放后,1953年破除迷信,僧眾還俗,寺庵荒廢。1956年因建公房,廟房被拆除。20世紀80年代初始,有人在廟基廢墟上典祀神靈,1985年始恢復廟會活動。1999年由民間自發(fā)籌資重建圓通庵前殿3間、東屋2間。2000年5月,又籌資建后殿3間及東西圍墻50 多米;I資者除少數是當地人外,多為上海、蘇州、昆山、常熟等地人士。至今廟景初步形成:前殿正中塑有楊戩座像,東首為觀音塑像,殿后正中神龕內供奉韋陀塑像。每年農歷六月廿六的廟會活動較前更盛,每次參加廟會的有二三千人。
附記:此庵原有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立的護廟文碑。
位于南消涇港兩岸的雙廟 |
天燈庵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歷百年后,僅存敗壁頹檐。明萬歷辛卯年(公元1591),當地善士蘇之臺買下庵旁空地修樓閣,建廊廡,重振百年古剎弘風。庵中供祀三世觀音、十殿閻王。之后,400余年中,多廢圯,也多有里人善士修葺。至解放前夕,庵中僅存前后大殿10間及東西廂房4間,庵前有一古柏,高而粗大,樹頂已平,歷年已久;時有3個和尚,靠香燭錢和10余畝庵田生活。1954年破除迷信時,和尚離去,廟房、古柏后亦被毀。
普照庵建于清代,庵中供奉觀音塑像。解放初,庵內有前后二殿6間,東西2間廂房。時有尼姑2人,1951年離庵還俗,1954年廟屋被拆毀。
附:天燈庵內原有明成歷辛卯年立,陳姓文人撰文的《天燈庵重修記》碑。
·古宅
沺涇鎮(zhèn)三大宅 過去,沺涇鎮(zhèn)上有三大古宅:名為“慶號”、“泰號”、“恒號”。
慶號 位于沺涇老街南端,占地約14畝,有房廊近百間。大門面對沺涇港,有長廊入宅。宅內有園堂、大廳、花園、南向正房、東西廂房、小樓等,為沺涇第一大宅。民國期間,此宅先后為高悟剛、其侄高東彥家宅。民國18年(公元1920),
慶號大宅(根據民間回憶想象畫) |
泰號 位于沺涇老街中段,宅第三進,有房廊20多間,鐵皮錨釘大門,時人稱之為“釘鞋釘墻門”。進門見廳,廳前有天井,左側有長弄通內宅。廳堂、屋室均用雕花門窗,頗為精致。民國期間為高紐志家宅。后被下代賣去多間,現僅留有斷壁殘墻。
恒號 位于阜安橋橋浜內,宅第三進,有房廊14間。從外至內有4扇庫門,每進有天井隔開,四間全部打開,站在最后一進庭前可直望到東溇港面。民國期間為高云泉家宅,后因后輩遷往外地而陸續(xù)賣給他人。幾經改造,現已面目全非。
旗桿場古宅 在新涇村南柵頭,為清雍正年間的吏部文選司高玉駒的宅第。宅前有旗桿石4塊,是高玉駒為官時懸扯進士文元匾額所用。高宅在清末前已廢,廢圯原因不詳,后人稱此處為“旗桿場”,此名流傳至今。
施氏古宅 在洋溝溇施家斗村,為清初名流施守基家宅,時宅第周圍約有基地25畝。他另在楊家浜建有一書屋,清代詩選家沈德潛曾在此開課授教,并有題額“古處是敦”,施守基子錫朋亦在此讀書。施宅及其書室在清道光年間廢圯。
陳氏古宅 在洋溝溇村沺滿溇,為清乾隆年間的四川新明縣縣令陳景韓的家宅。其宅結構不詳,只知其屋脊上有裝飾物“鴟獸吻”。后子孫幾經翻建,到民國中期舊宅拆除,易地重建。
·古莊(亭)園
承天莊遺址 |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在此仍可見到承天莊的遺址。因其在陽澄湖岸邊,它的兩旁已為風濤吞嚙,而承天莊獨向西突出數十丈,水淺時可見有大小石塊傾圯湖邊。當時有人用米與當地村民交換石頭,帶回家去疊假山、做宅基。民國《吳縣志》所附的地圖上有“承天莊”這一地名,但因其淹落甚早,今問及清水村老人均不知有此名。
申明亭 原在西洋村中舍的興順庵內,建于何年不詳,時有戴顧質《申明亭記》,惜在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立興順庵《福佑堂記》碑時,其文已不能詳辨。
野趣軒 在南消村采寶廟內。時廟有內屋3間,布置雅致,憑欄眺望,頗得田野風趣,時有文人潘志俊為之題“野趣軒”。此軒在20世紀50年代隨廟拆毀。
存心亭 在北前村原張家柵東首,時有村民龔品泉捐資,為方便行人歇足納涼而建。后因遭不顧公益者的損壞,于民國4年,龔氏再次捐資修建,并報吳縣知事出布告立禁。約歷5年后,存心亭倒塌,再無重建。
·古橋
現存的阜安橋 |
現存的西洋石橋 |
附記:西洋村原有6座古石橋:里港橋、西洋橋、橫港橋、同寺溇橋、廟橫涇橋、連塘橋,以此連通村內各自然村和蓮花村。其中,橫港橋(古稱通濟橋)據傳在清咸豐年間,浙江總兵李靄堂回鄉(xiāng)時,因不能過官船而被用炮轟毀。其余4座因年久失修,或塌毀或改建為水泥橋。
新涇橋 是鎮(zhèn)內唯一知其建造時間的古木橋。此橋在新涇村,架于新涇港上,由村里人發(fā)起,眾人捐助,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解放后,改建成水泥橋。
附記:此橋原有立于清道光十一年的《造橋記》碑。
·古墓、出土文物
野貨墳 又稱吳家墳,在張港村蔣陽溇。1952年挖毀,2000年4月在墳處取土時挖出明代釉陶罐2件。
張家墳 在清水村溇里,占地5畝。20世紀80年代挖毀,時挖出玉器、珍珠、煙槍等物。
施家墳 在洋溝溇村東官涇,1957年開挖,挖出古銅鏡、玉器等物。傳說此墓為明代國丈施生裔之墓。究屬明代哪個皇帝的國丈,無從查考。
后大墳 在張港村朱家舍西河灘,占地10畝。墓區(qū)建筑物已毀,墳頭已平,墓葬未動。民間傳說為吳國太之墓。
東溇里古墓群 在新涇村東溇里,現陽澄湖公園處。2003年3月31日,在建造陽澄湖公園挖土時,發(fā)現有一明清古墓群。墓群分為二層,上層為清墓,下層為明墓。在明墓中挖出玉佩1只、仿宋銅鏡2塊、陶土香爐1只、佛珠30粒;在清墓中挖出官帽金質頂子1顆。因此墓在鎮(zhèn)東、東溇港自東向西之轉角處,故民間稱“墳場角”,后訛傳為“文昌閣”。
此外,較有考古價值的出土文物還有:
鹿頭顱 1986年5月,興修水利時在強蕪村地下2米處挖出。據考古學者考證,此為新石器時代之梅花鹿遺賅,距今約有6000年。
石斧 1983年2月13日,南消村在開壬旺圩中心港時,從地下4—5米處挖出。據考古學者考證為距今2000多年的古居民遺物。
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http://www.0bgqxx.cn .
【返回】